北京辛庄:一个动员500户村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实验

更新时间:2016-08-05
作者:天津绿领

圾分类终于又要动上一动了。

今年6月下旬,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2020年前,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先行实施垃圾强制分类。

 垃圾项目组朱清就垃圾分类工作如何参与推动向毛达博士了解情况。从2004年起,毛达在不同的环保NGO工作,包括地球村和自然大学。他的研究兴趣主要是环境史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是国内垃圾管理方面的意见领袖之一。作为磐石共同创始人之一和学术主任,毛达博士主要负责项目研究方法、知识管理和垃圾管理议题。毛达拥有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环境学硕士学位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环境史博士学位。

朱清:什么选择农村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推动比较有利?

毛达:从大的层面来说。我们的一个很大的目标,建构一个农村垃圾该怎么走的路子。现在不清楚,但是隐隐约约走城市的道路,
走这个建造设
施的路子。目前国家《意见稿》没有提农村垃圾减量。

我们想输出的一个简单的东西,一个简单的垃圾分类的物理实体。比如现在有一个村子,现在已经开始做了。在资金和能力上,我们没办法支持物理实体的建设。但这个“垃圾分类物理实体”的概念,我们是可以推动。

🔼香港北区沙岭有机资源回收中心效果图(来源于网络)


理由一个是台湾,做的好的是有一个资源回收中心,哪怕是一个地下室。台湾的一个明星小区实验三个月,非常成功。还有一个是菲律宾,以法律形式确定,所有地方行政中心。都要有一个资源回收中心,需要有一个物理实体。我们认识的菲律宾的地球母亲的基金会,帮助落实这条法律。我们在泰国,那个也很典型。村子也很特殊,原来是一个贫民窟,都是违建,都是后来呢,村子自治了,组织了合作社。村头就是一个简易的资源回收中心,变成一个公共的财富,并且通过物流的东西,让大家看见,起到一个教育的意义。我们(NGO)要引导双方,怎样把资源利用好。


凡是能够认识这一点的,都是做的比较好的。能够做到减少垃圾处理的成本,有社区有意愿来做的。愿意来做的,成为一个物流的中转站,还有教育中心。我们需要推销这个概念。


在毛达博士的推荐下,717日到720日,美丽乡村垃圾寻宝项目组朱清和刘晗琪在京郊辛庄村展开了垃圾分类考察。


本观察分为:操作方式、人力配置、教育宣传三个模块。

一、操作方式

村委会给每户分发2只垃圾桶,村里不再设置垃圾桶,也不可将垃圾倾倒在家门外,且不鼓励用塑料袋装垃圾。每天早上7点到8点,每天晚上6点到7点,有专人驾驶垃圾车全村分区收垃圾,收到的垃圾直接运到酵素加工厂加工。实现了全村垃圾不落地和厨余垃圾循环再利用。


🔼村民家门口垃圾箱,采用村中自创的“两桶两箱”分类法,两个带盖垃圾桶为村委会7元/只批发来分发给每户。



🔼四区负责保洁人名单,村庄人口500户,2000人,分为5个区,每个区配有一辆电动垃圾车。




🔼垃圾车,村里配置了5辆电动车,6000元一辆,最大马力60。车上配4个大桶。分别对应厨余垃圾(用作堆肥酵素),不可回收垃圾(2桶),无油垃圾(干净的果皮菜叶,用作后期环保酵素)。




🔼酵素发酵厂,厨余垃圾做成了酵素,平均每天的垃圾可以做两桶。




🔼 分类房子,不可回收垃圾都放在“分类房子”外边,2-3天由市政垃圾车运走,用村长话说,“给国家了”。



二、人力配置




🔼上图为酵素桶重量统计表。杨大娘非常细致耐心地在称重酵素桶,搭配比例。经过37天努力,已经有62桶酵素。大娘很享受自己的这个职责。村庄垃圾分类志愿者小组卢雁频一直夸奖大娘,“整个屋子一点味道都没有,苍蝇都不见”。


🔼上图为酵素发酵的技术顾问杨献慧老师的名片,杨献慧老师是做酵素的技术支持。并定期举办堆肥酵素制作讲座。



三、宣传教育













🔼上图为村中张贴的宣传展板,宣传内容包括塑料袋的危害、酵素的制作方法、垃圾分类法等。村庄有很多这样的宣传板。村长的解释是,需要坚持,对于一些外出务工人回家之后,需要重点宣传,这些离不开社区志愿者团队(村委、村庄环保热心人士)的支持。




🔼环保工程进展做成了宣传手册




🔼从左至右分别为环卫工人、村长李志水、环保志愿者。村长李志水非常重视垃圾分类,以前一直在想办法,但是找不到解决方案。今年在社区环保小组的帮助下,把净塑、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以及环保酵素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村庄面貌的改善。

他的愿望是把整个村庄变成有机的,为此,他把村里的几块地都置出来专门用酵素堆肥,希望来带头做有机农业。这些课程都是由社区环保小组的团队成员设计。



🔼收垃圾过程中环保志愿者(左)向村民(右)讲解为什么不要使用塑料袋。村庄希望推行“零塑料袋”,在超市,菜市场等区域推行,所以遇到大娘用塑料袋而不是桶倒垃圾,志愿者需要再次耐心讲解。


  摄影/朱清

笔记整理/刘晗琪

考察人/朱清、刘晗琪